在以往的韓國電影中,表現朝韓對立主題的比比皆是,無論是《歡迎來到東莫村》、《天軍》的半詼諧半嚴肅,《共同警備區》的深邃大氣,還是《實尾島》的自虐暴烈,《高地戰》的溫情催淚,韓戰和朝韓題材挖得都差不多了。在這種情境下出現的《登陸之日》有一點值得稱贊,它走出了民族議題的局限,將韓國戰爭片納入世界大戰的范疇,由此也加深了反思的深度。
是什么在背后支持?或許是導演姜帝圭的野心。對于姜帝圭,我是心生崇敬的,1997年他執導的《生死諜變》吸引了韓國人對本土電影的熱情,奏響了韓國本土電影振興的強音。此后的《太極旗飄揚》以展現同胞戰爭帶來的人性痛苦著稱,關注個體情感命運在戰爭折射下的創痛。
愛情與戰爭是電影永恒的主題。姜帝圭擅長展現命運在意識形態和冷戰敵對下被扭曲、壓迫、操縱和毀滅的痛苦。在《登陸之日》里,他將對立雙方從朝韓變成了韓日。故事的主線是韓國人金俊植和日本的辰雄,從片頭的馬拉松比賽開始,以片尾諾曼底陣地奔向家鄉作結,走的是對抗—理解—友誼的路線。張東健在片中依舊扮演了一位“飛毛腿”,三次被俘,四身不同軍裝,幾度悲涼,仍澆不滅回家的信念。正如該片的英文名《myway》一樣。
值得玩味的是,導演脫離韓日之間不共戴天的民族宿怨,刻畫了金俊植和辰雄之間從充滿張力的對抗到最后惺惺相惜,在某種程度上,也體現出導演對戰爭更加深入的反思力度。在大時代中,小人物無法左右歷史,同樣,在大國政治下,小國總擺脫不了犧牲的命運。
堪比好萊塢的宏大戰爭動作場面,令該片足夠震撼,足見姜帝圭的野心。但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無法擺脫硬傷。比如,節奏拖沓,人物不夠立體,太符號化,戰爭的殘酷性和緊張感處理得虎頭蛇尾。而最大的亮點是范冰冰飾演的中國神槍手,實現了朝鮮課本中講述的金正日式神話,用一支步槍擊落了飛機,彪悍。
《登陸之日》反思戰爭視角另類無比。但我無法想象,一個日本人和一個韓國人,在炮火黃沙中產生類似于第四類情感的故事。總之,我不信,你信嗎?
《亡命搶劫》觀后感《天堂的孩子》觀后感辛德勒名單觀后感《副作用》影評《一天(One Day)》影評:遇上了對的人,愛吧!《今夜天使降臨》劇評《一夜驚喜》電影影評《弱點》觀后感